如何做好這4種良好習慣
讓我們暈頭轉向的并不是工作的大勞動量,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多有少工作、該先做什么。
第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:拿走你桌上所有的紙張。只留下和你手頭事務有關的。
這樣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更容易處理,也更有頭緒可尋。
一家新奧爾良報紙的某位發行人曾告訴我,他的秘書幫他清理了一下桌子,結果發現了一架兩年來一直找不著的打字機。
如果桌子上堆滿了信件,報告、備忘錄之類的東西,就足以使人產生混亂,緊張和焦慮的感覺。更糟的是,它會讓你覺得自己已有100萬件事要做,可根本沒時間做,根本做不完。這種情緒會使你憂慮得患高血壓、心臟病和胃潰瘍。
芝加哥和西北鐵路公司的董事長羅西·輸廉斯說:"一個書桌上堆滿了文件的人,若能把他的桌子清理一下,留下手邊待處理的一些,就會發現他的工作更容易,也更實在。我把這種清理叫做料理家務、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。"
如果你到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去,就會看到天花板上漆著11個字,這是名詩人波普寫的:
"秩序,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。"
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約翰·斯托克教授,在美國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,題目叫做《生理疾病引起的心理并發癥》。在這篇文章中,他在一項"病人心理狀況研究"的題目下列出11種情況,第一種是:
"一種必要或不得不然的感覺,好象必須做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"。
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輸廉、山德爾博士,曾用簡單的方法治愈了一位病人。
這位患者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,當他初次到山德爾的診所去的時候,非常緊張、不安,面臨精神崩潰的危險。在就診之前,他的辦公室有三張大寫字臺,他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工作堆里,可事情似乎永遠干不完。當他與山德爾談過以后,回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出一大車的報表和舊文件,只留一張寫字臺,事情一到就馬上辦完。于是,再沒有堆積如山的公事威脅他,他的工作漸漸有了起色,而且身體也恢復了健康。
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查爾斯·伊文斯·休斯說:"人不會死于工作過度,卻會死于浪費和憂慮。"
第二種良好的工作習慣: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安排工作順序。
創辦遍及全美的市務公司的亨瑞·杜哈提說,不論他出多少錢的薪水,都不可能找到一個具有兩種能力的人。
這兩種能力是:第一,能思想。第二、能按事情的重要次序來做事。
查爾斯·盧克曼,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,在12年內變成了培素登公司的董事長,每年10萬美元的薪金。另外還有100萬美元的進項。他說他的成功原因是他具有亨瑞·杜哈提所說的幾乎不可能同時具備的那兩種能力。盧克曼說:"就我記憶所及,我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,因為那時我的頭腦要比其他時間更清楚。這樣我可以比較周到地計劃一天的工作,按事情的重要很度來安排做事的先后次序。"
富蘭克林·白吉爾是美國最成功的保險推銷員之一,他不會等到早晨五點才計劃他當天的工作,他在頭一天晚上就已經計劃好了。他替自己訂下一個目標——一天里賣掉多少保險的目標。如果沒有完成,差額就加到第二天,依此類推。
如果肖伯納沒有堅持先做的事情就先做這一原則,那他一輩子就只能做銀行出納而不會成為戲劇家了。他擬定了計劃,每天必須寫作至少五頁,他這樣工作了九年。
就連漂流到荒島上的魯濱遜都有一個按小時制訂的計劃表。
當然,一個人不可能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計劃,但按計劃做事,絕對要比興之所至去做好得多。